罗兰:师道如光 匠心传承


三尺讲台,廿二载春秋。在昆明医科大学,有一位教授的脚步始终匆匆——她立足于三尺讲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医学遗传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她伏案深夜,为编写教材反复推敲字句;她在微信群里耐心回复学生的每一条消息,照亮学子求知的路。她是罗兰,一位用初心与热爱诠释教育家精神的师者。 

师门家风 从产科遗传室到讲台的初心接力

199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罗兰走进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遗传室。彼时的她,身披白大褂,在临床检验岗位为病患提供遗传病相关检验工作。期间她参与助产学班《医学遗传学》课程带教工作,也是她生平第一次站上讲台,当时的她内心既忐忑又兴奋。忐忑源于毫无经验的自己,生怕辜负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兴奋则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带教结束,一位旁听的同事微笑着说:“站在讲台上的你,气质和平时完全不同。”同事的一番话让她仿佛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便是对讲台的向往。

罗兰成长于教师家庭,父母伏案备课的背影、深夜批改作业的台灯、与学生谈心的笑语……这些画面构筑起她对教师最初的认知。学生时代遇到的两位研究生导师,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内涵。导师不仅教会她如何做学问,更教会她如何做一名好老师,这份初心成为引导她职业规划的灯塔。父母和导师对罗兰的影响,不仅塑造了她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更赋予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在医院工作时罗兰多次在教学比赛中获奖,这些经历也让她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热爱的事情。

心怀对教学的热爱,罗兰毅然选择了从临床检验转向教学生涯。2003年,罗兰正式成为学校基础医学院生物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作为人师,父母和导师的叮嘱她始终铭记于心,“教师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责任心。”罗兰对教学心怀敬畏,“好好教学生,让学生能听懂”是她最朴素的想法。从此,她将这份责任化作二十二年的坚守,从《医学生物学》到《医学遗传学》和《医学细胞生物学》,从本科生课堂到博士研究生课堂,她始终以敬畏之心琢磨每一堂课,用知识点燃数千学子的求知欲。  

破茧成蝶 让枯燥遗传学成为金课

在课堂教学中,罗兰坚持一个理念,即“教学的简洁性和适用性”。她说:“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是古老而永恒的理念。罗兰将这一理念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用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她说:“分析学生学情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每年她都会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交流等方式,分析研究学生学情,为做好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分析构建课程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习惯、心理特点、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分类设计教学方法,实时调整教学进度。

她注重强化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她的一名学生说:“罗老师是一位懂得学生需求的老师,她的课,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她会经常走到我们中间来了解我们是否听懂了,是否学会了。”她还通过布置不同难度的自主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性作业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课后辅导是她一直坚持的习惯,每轮课程,她都会建立班级微信群,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辅导,对个性问题通过一对一交流,耐心地答疑解惑,帮助不少学生从“学不懂”变为“学得好”。学生可通过课程群随时添加她的微信,无论工作时间还是节假日,她都会认真答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耐心倾听学生存在的困难并积极提供指导和帮助。

她是课程建设的“先锋者”,带领团队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知识能力的融会与进阶。她负责的《医学遗传学》课程,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拓金计划”示范课程等荣誉。她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助力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养分,同时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二者的协同共进。课堂上,她常常通过“无创产检之父”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突破性的发明了“无创性产前检测技术(NIPT)”、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团队研发全新技术解决第一代NIPT技术缺陷等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研兴趣以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笔耕不辍 教材里写满育人匠心

在任教的二十余年里,罗兰深知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她说:“学生是否听得懂,学得会,除了教师课堂讲授外,学生用教材开展自学也至关重要。”她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走出去,向国内外一流高校专家学习,参与国内一流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编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料收集与研究,以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教材的编写需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易读性,要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罗兰说:“每次开始编写《医学遗传学》教材前,我会对市场上的同类教材的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比较和深入地分析研究,了解当前教材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教材编写提供针对性强和创新改进的意见。”一直“以学生为中心”的罗兰,希望教材内容能“对话学生”,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时,她始终坚持使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经常会为某一有争议的知识点查阅各种数据库的大量文献,以便找到更加准确和权威的观点。

二十余载认真耕耘,罗兰先后主编了《医学遗传学》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副主编《医学遗传学》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参编“十四五”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第8版、“十三五”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第7版,副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第8版)数字教材。参编《医学遗传学》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参编科学出版社《医学生物学》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她认为,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是教师自我锻炼和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最终成果能够为医学教育注入新活力,并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她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亦师亦友 照亮学子的每一程风雨

罗兰是传授知识的良师,更是陪伴学生成长的益友,她说:“陪伴一届届学生一步步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课堂之外的罗兰,和学生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她是学业导师,是班主任。她认为,学业导师和班主任是深入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也才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她从不认为担任班主任、学业导师是额外的工作负担,反而觉得老师就应该走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上,涉及她所从事领域的知识,她会耐心地反复给学生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为止。不属于其专业领域的知识,她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罗兰还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支持。罗兰说:“学生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学生,他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将来才能够更好地进入他的职业生涯。”罗兰善于从学生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的状态、平时学习生活的情况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关心和鼓励。

教育者的价值是什么?对于罗兰而言,是学生学懂知识点的喜悦,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改变,是学生实现职业梦想的喜报,是学生节假日发来的问候与祝福……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对罗兰最好的赞美。

从临床技师到全国优秀教师,从一本教材到一方讲台,罗兰用半生光阴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真谛——那就是对学问的敬畏、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毫无保留的爱。正如她常说的:“教师的光,不在奖杯上,而在学生眼里。”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