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黎、李昕团队在eLife期刊发文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癌前病变光线性角化病向皮肤鳞状细胞癌转化机制

近日,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黎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医学院李昕教授课题组合作,共同在国际著名生物学综合期刊eLif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sequencing highlights heterogeneity and malignant progression in actinic keratosis and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DOI: 10.7554/eLife.85270)的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丹丹博士和中山大学医学院孙亚舟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黎教授和中山大学医学院李昕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光皮肤病是一类由紫外线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皮肤病,我国有光皮肤患者3亿多。主要包括光老化、炎症性光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等。云南地处高原,紫外线照射时间长、强度大,光皮肤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全国,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起源于角质形成细胞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20%以上,也是除恶性黑色素瘤外最具侵袭性生长能力的皮肤恶性肿瘤。长期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 UV)可诱导皮肤癌前病变—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转化为皮肤鳞癌。晚期皮肤鳞癌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揭示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该研究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样本全面涵盖了皮肤鳞癌的临床发展时期,首次同时绘制了光线性角化病、原位皮肤鳞癌与侵袭性皮肤鳞癌的单细胞图谱(图1),发现皮肤鳞癌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在原位皮肤鳞癌和侵袭性皮肤鳞癌中鉴定出了关键的恶性细胞亚群,并首次在原位皮肤鳞癌中发现了CNV较为显著的Basal-SCCIS-tumor亚群,相对于其他细胞亚群,其表现出更高的恶性程度,具有较强复制能力和迁移潜力,可能在皮肤鳞癌的早期进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图2)。通过对光线性角化病与皮肤鳞癌的关键细胞亚群的比较分析,鉴定出了MAGEA4、ITGA6、LGALS1、IFITM3等一组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基因,并在组织水平与细胞水平进行了关键基因的表达、定位及功能验证。

图1  AK与cSCC单细胞转录组图谱绘制

图2 原位皮肤鳞癌恶性基底细胞亚群鉴定

皮肤鳞癌的进展不仅与角质细胞的癌变有关,还与皮肤微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研究者通过对皮肤鳞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进行重聚类,系统描绘了皮肤鳞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图3)。细胞通讯分析发现随着皮肤鳞癌恶性程度升高,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其中基底细胞Basal1和Basal2有较强的输入信号,成纤维细胞Fib1和Fib2有较强的输出信号。与对应的正常样本相比,低分化皮肤鳞癌中多种相互作用通路显著活跃,包括MHC-II,Laminin 和TNF等信号通路。

图3 皮肤鳞癌免疫微环境及细胞通讯分析

该研究的发现对深入认识光线性角化病与皮肤鳞癌的细胞异质性、肿瘤微环境,揭示光线性角化病向皮肤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皮肤鳞癌的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及研发防治光线性角化病向皮肤鳞癌转化新产品、新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联系方式

  • 联系地址: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街道春融西路1168号
  • 联系电话:0871-65922555  联系邮编:650500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07-2024  昆明医科大学  滇ICP备05001248号-2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299号